
大溪地群岛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大约公元前4000年,东南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迁徙,波利尼西亚人举家迁至太平洋定居。公元前1300年左右,开始有人在汤加和萨摩亚群岛上定居。后来,大溪地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航行至马库赛斯群岛,开始了在那里开辟殖民地。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迁移拓殖几乎遍布整个南太平洋。这个地区被称为“波利尼西亚三角形”,最北端是夏威夷,东南端是复活节岛,西南端是新西兰。由于这些迁徙活动,本土的大溪地人、夏威夷人和新西兰的毛利人拥有共同的祖先,并说着一种相似的语言“Ma’ohi.”。
欧洲人在大溪地群岛的探险时代开始于16世纪,当时“不带舷外支架的船只”到达了大溪地岛附近。1521年,麦哲伦在现在的图阿姆图群岛的位置发现了环礁。1595年,西班牙探险家门塔纳到达了马库赛斯群岛的法图黑瓦岛。170多年后,英国海豚号护卫舰的船长塞缪尔•沃利斯第一个踏上大溪地岛。他当时的旅程是为了寻找一块赤道以南的“未知的南方大陆”,当时人们认为这块大陆可以平衡北半球。沃利斯将大溪地岛命名为“国王乔治三世岛”,并称其属于英格兰。不久之后,法国航海家路易斯•安东尼•德•布干维尔抵达了大溪地岛的另一侧,又称其受法国国王统治。
由于威廉•布莱船长邦蒂号上船员的叛变和关于大溪地人貌美优雅的传说,欧洲对这些岛屿的迷恋达到了顶峰。随着詹姆斯库克船长带回来关于大溪地岛动植物种群的插画和太平洋诸岛的第一份地图,人们对大溪地岛和南太平洋的好奇心愈来愈强。在19世纪,捕鲸者、英国传教士和法国军事远征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大溪地岛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法国和英国为争夺对这些岛屿的控制权的对峙。
1880年国王波马雷五世被迫将大溪地岛和大部分附属岛屿割让给法国,波马雷王朝对大溪地岛的统治结束。到1958年,大溪地群岛的所有岛屿全部成为法国海外领土,并改名为法属波利尼西亚。200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海外国,拥有自治权,并通过商业和投资为其人民提供服务。
3000年前,伟大的古代航海家们在岛上定居,而他们的由来却充满着神话色彩,波利尼西亚文化正是源自于此。
波利尼西亚文化以圣语的形式代代相传。口述的传统已经延续了数个世纪。期间遭遇过被众人遗忘的尴尬境遇,但当人们意识到它即将消亡之时又再次傲然兴起。在本世纪,当今歌手常用高亢嘹亮的嗓音演绎歌曲,导致神圣或通俗的古老传统精华尽失,无法与大海拍打珊瑚礁时产生的连续低吟形成共鸣。男女舞者之所以能够编排出如此高雅艳丽的舞蹈,其灵感正是源自于古代传统。va’a(传统舷外支架船只航海项目)爱好者们也在其中发现了构建和驾驶顶级舷外支架独木舟畅游海洋和环礁湖的真谛所在。
由大而深的pahu和清脆悦耳的to’ere构成的听觉打击乐艺术、色彩绚丽和层次丰富的纹身艺术以及马库赛斯群岛的木雕艺术都是源于传统。作为tiki神像的后裔,这些石像如今依然矗立在神秘深谷下的毛利会堂之中。
在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巧夺天工的人类成就与绚烂多姿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将人类技艺升华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IA ORA NA”、 “MAEVA”和“MANAVA”是波利尼西亚人欢迎游客时最常说的三个问候语。
波利尼西亚人以他们的岛屿为傲,乐于与客人自己的分享生活乐趣。他们的生活乐趣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舞蹈和音乐上。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和音乐表达喜悦之情;例如,宗教圣乐团利用诸如pahu和toare等传统打击乐器演奏出的复调圣歌,再加入令当地乐团活力四射的吉他或尤克里里后,更具和谐之感。波利尼西亚人平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尽情享受他们的闲暇时光,比如垂钓、冲浪和划传统独木舟,或群岛上最具标志性的体育运动va’a。
历史见证
大溪地群岛优美的风景和好客的居民很久以前就吸引了众多游客。
布干维尔(1768年):“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民族谦和有礼、热情好客。虽然整个国家被分为众多小村落,而且每个部落都拥有自己的领袖,但在这座岛上从未发生过内战或任何一件性质恶劣的事件;我们相信,大溪地人彼此之间诚实、友善、讲信用,对此他们自己也从未有所质疑。无论他们是否在家,家门从不上锁。每个人都可以采摘树上的水果,带回家里去。在大溪地,没有所属权一说,每件东西都属于大家,这似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詹姆斯•莫里森,邦蒂号的第二水手长说(1789年):“年轻的大溪地女孩拥有亮丽的波浪长发,一直垂至腰间,再佩戴上fara(漏兜树或旋叶松)的洁白叶子(hinano)和芳香的花朵,真可谓绝美动人。她们还能将fara的种子和花朵编织成精致典雅的项链。这种项链不仅极其讨人喜欢,而且还能令佩戴者本人及坐在她周边的人心情愉悦。总之,她们是我们在这片海域见过的最美最动人的女性……”
马库赛斯群岛一直延伸到波利尼西亚大三角,是毛利文明的摇篮,至今仍保留着本土风俗习惯和鲜活传统的精髓。无论在哪个岛上,均可看到Tiki石像、me’ae和paepae、宗教遗迹,以及一些圣地。其中,这些圣地是由呈金字塔结构的凸出石块架构而成的。
纹身艺术是祖先们表达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原始方法。而随着它的发展壮大,传统艺术也随之踏上了实现复兴的快车道。如今,纹身艺术已成为一种人体装饰和点缀,并利用图案美学将它们最初和原始的含义表达出来。
舞蹈和诸如tarava、ute 或 ru’au等复调圣歌能够真实地表达波利尼西亚人民灵魂深处的真实情感,再次令人耳目一新。
这场激情四射的文化运动完全体现在众多的节日庆典之中,其中以7月拉开帷幕的“大溪地盛典Heiva i Tahiti”为重中之重。届时,将有众多歌手、舞蹈家、音乐家和演员(总人数多达150人)前来,在音乐、舞蹈和服装盛会上争奇斗艳。诗歌凭借其气势磅礴的高声吟唱,重拾昔日在演讲或‘orero领域的辉煌。诗歌是一种古老的口头传统,常以纯净悠扬的vivo或鼻笛之音作为配乐。
水屋这种浪漫的幻想是1967年在大溪地群岛发明的,它已经成为这个南太平洋天堂的典型象征,还会让人联想到之前发生的兵变。入住水屋是“一定不能错过的经验”。当您住在水屋时,您可以直接从私人甲板上看到著名的大溪地蓝色泻湖,还能享受到一流酒店的设施和服务。水屋是顶级私人度假的标配。
水屋最初是由三名被称为“巴厘海男孩”的美国人也是酒店老板构思和建造的。他们采用了当地传统的波利尼西亚草屋,把它们建在水边的混凝土木桩上。如今,大溪地群岛的大多数度假村都有豪华的平房、套房和别墅,建在平静而迷人的泻湖上。
在大溪地群岛的历史上,许多作家、歌手、艺术家、诗人和帆船爱好者都会抽出时间在此小住,其中一些人甚至在这里辞世。
他们在岛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和印记,这些如今已成为波利尼西亚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群岛风景秀丽迷人、人们热情友好、生活悠闲自在,深受他们的青睐。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为我们的群岛扬名。
至今为止,已有多位大牌导演和制作人在我们这优美如画的自然风景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在波利尼西亚拍摄的多数故事片都改编自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电影爱好者们可以在大溪地群岛寻找这些电影的拍摄地点。
其他电视节目和纪录片
这些岛屿每年都会被选作外景拍摄地,用以拍摄大量纪录片、电视真人秀、厨艺秀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广告等。Teahupoʻo和较远群岛中的神秘地带海浪汹涌,是冲浪的绝佳地点,也因此成为拍摄电影的首选题材。鲨鱼和鲸鱼也同样喜欢这里(它们一般在7至11月间汇聚此地)。美国电视剧《幸存者》(《Survivor》)于2002年在马库赛斯群岛(努库黑瓦岛)取景拍摄,令这个地处北美的群岛名声大噪。
影像传播协会(ICA)是大溪地群岛的影像资料库。
在过去的十年间,太平洋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直为该地区的观众奉上精彩绝伦的顶级纪录片。太平洋国际纪录片电影节(FIFO)在每年的2月在文化中心拉开帷幕。
现在普遍接受的理论是,三到四千年前,东南亚爆发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波利尼西亚人举家迁至太平洋定居。
首批勇敢坚毅的航海家们,凭借对海风、水流和天象的了解,驾驶着由木料和褶皱纤维制成的双身舷外支架独木舟向东方进发,并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在中太平洋的群岛(库克群岛、大溪地群岛)上开辟殖民地。
这些伟大的征程于公元后1000年左右落下帷幕,但对构成人们熟知的“波利尼西亚大三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三角由4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夏威夷岛(北方)、复活节岛(东方)、大溪地群岛(西方)和新西兰岛(西南方)。虽然这些岛屿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但这些语言都源自毛利语,这也说明岛上居民同出一源。
独木舟
巨大的双层独木舟被称为tipairua。有了独木舟,波利尼西亚人在星星、风和洋流的指引下航行了浩瀚的海洋,创造了新的文明。今天,独木舟仍然在大溪地岛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节日中备受重视。几个世纪前,欧洲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的时候,波利尼西亚人已经在太平洋广阔的蓝色海洋中自由航行了。
夏威基岛独木舟竞赛是世界上最大、里程最长的国际公海独木舟比赛,赛道长达77英里。比赛包括3个部分:第一是从胡阿希尼岛行驶到若依雅提岛,第二是从若依雅提岛到塔哈拉岛,最后是从塔哈拉到行驶到波拉波拉岛。当地人会举办大溪地美食和音乐盛宴来庆祝比赛的开幕和闭幕。
在16世纪,麦哲伦和门达尼亚相继到达了图阿姆图群岛和马库赛斯群岛。然而,英国人塞缪尔•沃利斯却是在1767年让大溪地岛在欧洲名声鹊起的人。第二年,法国人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将其取名为“新塞塞拉”。一年后,大溪地群岛被瓜分成数个部落和领地,致使关于波利尼西亚起源的学说出现了多个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和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在岛上宣扬福音。到了1797年,在欧洲人的帮助下,酋长们成功地确立了他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创造了“波马雷王朝”。
在19世纪,法英两国展开了宗教、商业和战略上的全面战争,而大溪地群岛无疑成为了两国纷争的战场。1842年,皇后波马雷四世最终签署了《法国保护协议》(关于大溪地和茉莉雅岛)。此后,大溪地最后一位国王波马雷五世于1880年接受成为法国的附属国。
20世纪60年代是大溪地群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进入了现代发展的快车道。随着1963年的太平洋实验中心(PEC)的建立,大批原住民涌入大溪地岛,促使当地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大溪地群岛编年史
我们是谁?成为“大溪地人”的意义